6月9日,国内知名高等教育新媒体平台“青塔”在其微信公众号推送《行业领域的强者!“全国重点大学”,冲刺一流》一文,从生而不凡,扎根三秦;实力强劲,行业顶尖;人才培养,服务地方;今日陕科大,表现亮眼四个版块全面回顾我校近年来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开放办学等方面的表现和成就。全文如下:
2024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公布,yl12311线路检测综合排名位居全国第124位,在全国理工类高校中位列第51位。
这已经是学校在该排名中实现稳定增长的第六个年头,也标志着学校“三步走”发展战略“复兴期”实现“开门红”。
近年来,陕科大办学成绩频结硕果:
2023年,学校"皮革工程教师团队"继"高性能纤维纸基功能材料教师团队"之后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特聘教授王传义入选科睿唯安2023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学校化工学科带头人吕剑特聘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项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人才培育成果斐然;
2022年,学校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迈入国家“第一梯队”,多个学科提档升级,又一次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继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之后,农业科学学科顺利跻身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建设高峰迭起;
2021年,学校一举拿下3个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并新增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个,共计新增7个学位点,总数量在入选单位中排在了前13.6%,办学成绩亮眼。
作为新中国第一所轻工高等学校,老牌强校yl12311线路检测曾经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次创业、两次搬迁和一次划转”,她用独树一帜的坚守和破釜沉舟的勇气,一次次在经费紧张、办学资源不足等困难中,破难题、闯难关,突出重围、破解重压,以一种勇毅果敢的方式傲然生长着。
所有的失落、遗憾和委屈都已成为过去,一代代陕科大人秉承“三创两迁”大学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用实力演绎不凡的荣誉与骄傲。
生而不凡,扎根三秦
在时代的洪流中,yl12311线路检测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
陕科大的办学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北京轻工业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所轻工业高等院校。
一片旧建筑,两台老虎钳,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挽起袖子开始第一次创业,短短数年内不仅办起了5个工厂、装备了13个实验室,还使学校跻身当时的“北京八大名校”,勤俭办学的事迹一度被《光明日报》头版宣传,堪称楷模。
积极进取,搏浪前行,陕科大以蓬勃的生产力生动诠释了一个国家的工业雄心。
1970年,按照国家战略调整,学校义无反顾地从首都搬迁至陕西省咸阳市,与正在筹建的咸阳轻工业学院融合为一家,改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
在那个办学条件极度困难的年代,学校教职工在彻夜亮起的灯火中自编教材,在条件简陋的平房实验室里挥洒汗水。轰轰烈烈的第二次创业,陕科大人凭借昂扬的意志斩获了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培育了千余名学生,成功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院校之一。
1998年,陕科大由国家原轻工业部管理划转至陕西省管理,实现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随着与原轻工行业系统关系的剥离弱化,陕科大渐渐面临支持有限、资源不足、经费紧张等一系列实际困难。
2006年,陕科大新校区在新世纪的高等教育发展浪潮中落成,学校主体东迁西安,蓬勃的发展势头冲破了办学硬件不足的桎梏,第三次创业号角响彻云霄。
从北京,到咸阳,再到西安,从部属高校划转为省部共建,始终秉持着“至诚至博”校训和“三创两迁”大学精神的陕科大弦歌不辍、勇立潮头,至今洋溢着旺盛的生命力,即便这一路上荆棘丛生、遍地泥泞,也不曾阻止她奋力向前、破云而上。
从“十一五”建设新校区、“十二五”化解债务,到“十三五”推动人才强校,再到“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在每个重要节点上,这所学校都有着相当清晰的发展目标。
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确定了奠基、复兴、腾飞"三步走"发展战略,在圆满完成“奠基期”发展任务后,陕科大正式进入“复兴期”发展阶段,各项事业取得突破进展和突出成绩。
怀揣着朴素的报国赤忱,陕科大坚持走产学研用融合、科技成果转化的道路,把服务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要目标,写进“十四五”规划壮阔蓝图里,竭尽所能地回馈三秦大地。
实力强劲,行业顶尖
全面坚持奠基、复兴、腾飞“三步走”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复兴计划”,学校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上均有建树。
进入"十四五",按照“强基础、固特色、开新篇、创一流”的思路,校长李志健提出,推动学科形成“四新”发展格局:即设立基础学科新学院,拓展特色学科新方向,加快形成信息、数字智能新产业学科集群,打造服务陕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轻工行业、“一带一路”国家新根据地。以学科结构调整升级,实现内涵发展,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世易则时移,时移则备变,陕科大在守住自己行业头牌军位置的同时,坚持学科建设龙头地位,积极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一直以来,陕科大紧跟现代工业和科技发展的前进步伐,将优势和特色学科拓展到了绿色制造、新材料、智能制造、能源化工、创意文化、生命健康等领域,先后成立了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
目前,学校拥有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在新一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学校的王牌学科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取得历史性突破,顺利提档,进入国家第一梯队。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农业科学等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进入国际一流学科行列。
进入新世纪,学科发展日新月异,高校之间竞争日趋激烈。面对“前甩后追”的紧迫境地,陕科大人清醒地意识到:想要赢得持续的发展动力,雄厚的师资一定是关键。
重金引才、平台引才、制度引才,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的陕科大在人才引进的道路上可谓是不遗余力,做出了一所地方高校所能做出的最大努力。
在办学资金极其有限的情况下,陕科大每年投入1亿元左右的专项资金,用于配备实验设备、改善师资环境。栽下梧桐树,凤凰自然来。仅“十三五”期间,学校就引进了具有博士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500余名,使陕科大走上了以数量提质量、以增量促效能的人才强校快车道。
学校制定修订师资培养和学历提升办法,通过提供培养费、免除教学工作量、保证基本工资甚至给予一次性奖励等举措,已支持350余名教师实现深造提升。学校的专任教师博士化率由“十二五”末的 32%提升至67.4%,高级职称占比由 46%提升至 58.3%。
创建了13个省部级以上特色鲜明的科研团队,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充满活力、学养深厚、诚实守信的优秀教师队伍。
陕科大的人才培养,获得了“招得来,来得值。出得去,去得好”的高度评价。
目前,学校拥有专任教师1500余人,拥有 “杰青”“优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国家、省级各类人才百余人;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5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29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13个。
人才培养,服务地方
校长李志健透露,“过去几年,每年年终总结时,一些核心办学指标的完成度,几乎都在130%以上,有些甚至达到200%。”
随着“三步走”发展战略“奠基期”任务的超额完成,陕科大也从外延式发展阶段,逐渐迈入“外延与内涵并行、以内涵建设为重”的新的历史方位。
学校坚持以本为本,深入推进一流本科教育振兴计划,建设成效瞩目: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特色专业13个,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9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4项。
扎实推进双创教育,学生连续14年荣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连续三年获4项金奖,斩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近五年来,在“三创一挑”等竞赛上,优秀的陕科大人与985、211学生同台竞技,收获国家级奖励87项、省部级奖励348项,并成为陕西省首个获得全国总决赛先进集体奖的省属高校。
2018年,学校“无机材料绿色制造与新型功能化应用创新团队”荣获青少年科技创新领域国家级最高荣誉——“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并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支持。全国共有50支团队获此殊荣,其中陕西地区仅有2支团队入选。
连续五年位列“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TOP100)”前50强的陕科大,在最新排名结果中以转让1333件专利居全国高校第16位,陕西高校第2位,创历史最好成绩;有效发明专利连续9年排名全国50强、位列陕西省属高校第1位。
近年来,陕西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如此一来,学校向“为地方服务”的转型,便有了实际的落脚点。
陕科大抢抓“秦创原”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发展机遇,先后获得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陕西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立起2个“三项改革”综合改革试验区,成为全省三所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之一。
学校以深入实施一个学院至少对接服务陕西一个地市和西安市的一个区县产业发展的“一院一市”“一院一区”战略为抓手,深度参与融入“秦创原”和各地市成果转化分平台建设。入驻秦创原总平台,与陕西省十余个地市共建成果转化基地与秦创原平台,入选"科学家+工程师"队伍42支,教师创办科技型企业31家。
深化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改革,新增“社会服务型”职称评审序列,重点把科技成果转化成效作为重要考核指标。2017年至今,社会服务型评审通过22人,其中教授9名和副教授13名,累计转让经费达1.02亿元。
牛育华教授凭着“苹果面膜”技术在陕西成功转化并在秦创原平台孵化企业,破格晋升为三级教授;青年教师王晨服务肯特催化材料公司等企业,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6.5亿元,破格晋升为四级教授。
推进“三项改革”以来,学校签订社会服务类合同项目数1672项,合同总金额5.89亿元。学校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人才、科研和教育优势,陕科大积极探索出了一条政府、高校、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之路。
今日陕科大,表现亮眼
纵览中国高教版图,陕西高校星光熠熠:8所“双一流”,20个“一流学科”。
然而,8所高校中仅西北大学一所是省属高校。毫无疑问,陕西省属高校学科建设能否突出重围,跻身先进,是下一轮“双一流”建设取得突破的重点和关键。
2023年末,陕西省组织召开了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推进座谈会。
陕科大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与已连续两轮入选的8所高校共同参会,已足够说明陕西省对学校寄予厚望。
2024年1月,备受全校师生瞩目的yl12311线路检测第三次党代会开幕。
本次大会是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时期,学校“三步走”发展战略“奠基期”圆满完成、“复兴期”开局起步的重要节点,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会上,校党委书记樊建武作了《强基固本 蓄势赋能 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谱写“双一流”建设新篇章而努力奋斗》的报告,在回顾总结过往成绩、经验的基础上,深入研判学校现阶段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系统描绘了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宏伟发展蓝图,明确提出要勇担教育强国建设使命,锚定"双一流"建设目标,聚力实施学科内涵蓄势、思政育人铸魂、人才培养固本、科研创新强基、服务社会创优、开放办学拓展、人才队伍赋能、文化建设浸润、治理效能提升、民生福祉暖心等事业发展"十大行动",深入推进政治统领、思想引航、组织固垒、头雁先锋、政治清朗、同心聚力等党的建设"六大工程",为学校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凝聚了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的共同意志。
回顾过去几年的发展,学科兴校强劲有力,人才强校成效显著,质量立校更加牢固,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开放办学成势见效,品质校园宜学宜居,思政育人成果丰硕,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五年来,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数较“十二五”增长 152%,科研经费总量年均增长超50%。先后斩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重大科技奖励。
——相继获批了国家羊乳制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省部共建纤维化学与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地下文物保护材料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无机材料绿色制备与功能化重点实验室,以及多个中国轻工业重点实验室等重要省部级科研平台。
——稳稳扎根西部的同时,学校也在积极构建对外开放大格局,国际交流与合作蓬勃发展,学校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获批全省高校招收年限最长、办学规模最大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阿尔斯特学院,中国-乌克兰"设计学专业博士学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启动“留学科大工程”,成立国际教育学院,招收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依托轻工学科申报的“生物质化学与材料工程学科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成功获批,实现该项目“零”的突破。
至诚,至博。
砥砺前行,朴素如这片土地的陕科大人不懂抱怨,也不会炫耀,只晓得埋头苦干,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
等到世人回头才会发现,在不被关注的角落,陕科大已经长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不坠青云之志,重振昔日荣光,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陕科大已然奔跑在重返“国家队”的康庄大道上!
(终审:李萌 编辑: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