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八字真经”要求,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契机,我校校团委以“践行‘八字真经’,投身‘四个全面’”为主题,于今年6月全面启动了2015年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我校43支实践团队先后走出校门,奔赴全国各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坚持社会实践与社会观察、志愿服务、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的有机结合,通过实践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思政部学“习”理论宣讲社会实践团
2015年7月15日至25日,思政部组织15名研究生成立学“习”理论宣讲团,深入榆林市清涧县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形式多样的理论宣讲活动。
团队在充分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实地调研活动,旨在深入思考和理解社会现实,更好的发挥宣讲的针对性,实效性。他们走进当地基层政府、走近农民、走进企业,通过发放问卷、座谈会、面对面交流的形式来了解当地群众对中央惠农政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程度;对当地基层干部群众采取分层了解、重点调研,分别熟悉党员干部、普通村民、农村青年知识分子对政策的了解和理解程度,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作出分析和宣讲重点。
宣讲团先后举行小型宣讲(进家庭)200余场、大型宣讲会6场(座谈会、交流会),参加宣讲人数最多人次达300余人。采用接地气的方式让群众更多了解中央的惠农政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家了解只要平凡的人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认真工作,积极投入,就是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此次理论宣讲活动引起了当地媒体的多方关注,清涧县电视台、清涧县政府门户网站等进行专题报道,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也专门发文报道。
红色记忆·延续的中国梦
——关爱老兵社会实践团
2015年7月24日至30日,资源与环境学院“红色记忆·延续的中国梦”关爱老兵社会实践团奔赴雅安,进行了为期7天的暑期社会实践。实践活动围绕“老兵—新兵—群众”的工作及宣传思路,致力于传承红色精神,弘扬社会正能量,提升关爱老兵、重温历史的社会关注。实践过程中,共计寻访老兵13人,同学们将亲手制作的皮革纪念章赠予老人,以表达对老兵的敬仰之情;通过调查问卷、实时采访、座谈等多种形式进行调研,进一步加强青年学生对老兵及历史的了解;联系了成都军区某部队圆抗战老兵回营梦,回营活动由“老兵欢迎仪式”、“参观团史馆”、“皮革纪念章赠予仪式”、“参观荣誉馆”、“新老兵座谈会”、“采访抗震救灾模范连”等五大板块组成,活动得到当地部队、团委、民政局、老干局等多家单位及相关民间团体的支持,雅安市电视台全程进行了跟踪报道。同时,实践团还举办了实践成果展览及义卖活动,将自己手绘的老兵肖像和皮革纪念章等作品进行义卖,得到了抗战老兵的热情赞誉和当地群众的广泛关注。
越行今朝丝路,传递皮革新梦
——“带路引航,丝路革新”社会实践团
2015年7月24日至30日,资源与环境学院“带路引航,丝路革新”实践团由西安启程,一路寻古访今至银川市,开展了为期7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旨在调研丝绸之路文化内涵与毛皮行业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感受并传承丝路商贾和当代皮革企业家勇敢、坚毅的精神,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以皮革学子的视角思考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围绕丝路沿线皮革行业及当地经济发展如何寻求就业与创业方向。实践活动先后参观了陕西历史博物馆与大唐西市之丝路毛皮古貌,了解了丝绸之路浓厚底蕴中毛皮所发挥的历史作用和具备的文化意义;实践团又行至宁夏社会科学院,学习了毛皮加工业的历史与发展,并听取了专家就“一带一路”宏观战略下毛皮产业经济发展等问题的专题报告;同时,实践团还走访了宁夏三家皮革企业,深入工厂一线参观调研了毛皮生产和产品研发过程,与企业骨干进行了座谈。
关爱大秦岭,绿色生态行
——“关爱大秦岭,绿色生态行”社会实践团
2015年7月24日至30日,资源与环境学院“关爱大秦岭,绿色生态行”环保实践团深入秦岭72峪,开展了农家乐垃圾污染的调研活动。实践活动旨在引导秦岭当地居民提升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实践团对农家协会会长进行了访谈,了解垃圾处理的相关信息,随后,深入每户农家乐进行环保宣传与问卷调查工作,同时,把油水分离器、环保垃圾桶以及废油制肥皂的工艺介绍推荐给当地居民,得到当地居民的极大欢迎及肯定。
让丝路文化活起来
——丝路遗址文化符号提取与开发社会实践团
2015年7月23日至29日,设计与艺术学院“兰州遗址文化符号提取与开发”实践团奔赴丝路名城兰州,开展了为期7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选取兰州比较有代表性的丝路遗址黄河千年古镇——青城、兰州镇远浮桥两个遗址点进行调研,通过符号化提取,原汁原味的展示丝绸之路的文化沉淀 ,然后科学地将丝路旅游的文化性和经济性结合进行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
团队先后对兰州博物馆、中山桥、黄河桥梁博物馆、青城等地进行实地调研,通过资料查阅、实地走访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详细开展实践活动。通过调研了解了民众对于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议,同时也发现了诸如中山桥丝路文化遗址中的旅游产品缺乏个性和特色的问题,为后期进行旅游文化产品的再设计和创新性设计实践提供了方向和基础。在甘肃省博物馆中,同学们在对精美文物的造型、装饰纹样、色彩、材质等素材取样的过程中,从中汲取了大量创作灵感。
本次活动结合国家“一带一路”经济战略和传统文化选题,结合专业特色开展旅游产品研发,使学生在实践中得以历练,得以提升,最终将形成建设性调查报告与论文、旅游产品效果图及部分实物等实践成果。
设计服务社会,创意创造价值
——耀州窑产品设计开发社会实践团
2015年7月23日至29日,设计与艺术学院耀州窑产品设计开发实践团来到铜川展开实践活动。该实践基于设计学院获得陕西省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社科类特等奖的项目,本着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原则,旨在开发具有耀州窑文化基因的产品,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成才。成员组成包括研究生、本科生,共跨越了四个年级。
团队先后前往耀州窑博物馆进行了素材搜集,提炼产品元素。在铜川市耀州窑陶瓷发展有限公司参观了瓷器生产流程,走访了陈炉古镇,参观百年陶瓷世家——李家瓷坊,深化产品内涵认识。在实践过程中,同学们在博物馆刘主任的讲解下对耀州窑陶瓷文化做了系统的梳理采集,珍贵详实的资料为同学们进行产品研发、设计开发文创产品提供了充足素材。同时,实践团队还向博物馆刘主任展示了前期的研究成果APP及品牌策划方案。项目提案和创意得到刘主任的认同,馆方对实践团队设计能力和产品创意很感兴趣,希望能够在展示服务和传统弘扬、数字化保护方面得到团队更多的支持,希望双方可以有更深更广的交流与合作。在参观瓷器生产流程时,现场学习了解了在实际生产中常见的问题,并得到耀州窑陶瓷专家崔涛老师在文献资料及纹饰瓷片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在李家瓷坊,同学们与国家工艺美术大师李竹玲老师就耀州瓷制作工艺展开了深入的学习交流,并与铜川耀州窑李家瓷坊有限公司签订了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协议。
通过对市场的调研以及资料的整合,实践团队开始凝炼耀州窑文化符号,针对耀州窑文化基因进行产品开发和文创产品开发,力求最终的产品可以更好的被市场所接受,创造效益、服务社会。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进一步了解耀州窑文化,培养了文化自信,又通过创作实践进一步提升了专业本领,为传承和发展耀州窑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探寻历史记忆,为梦执着前行
——“寻路长安——标识导向设计”社会实践团
城市标识导向系统作为城市空间寻路的媒介,是人们快捷、直观了解城市空间、文化,形成城市印象的重要一环。作为十三朝古都所在地的西安,因其厚重的历史文化特色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享誉海内外。随着城市之间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区位优势凸显。实践团队正是以西安市最为繁华的钟楼商圈的标识导向为例,针对存在问题进行调研、分析,提出相对优化的设计方案,以期通过改善标识导向为城市发展建言献策。
在7天的实践过程中,实践团队先后对钟楼商圈开展了调研活动,对具有历史文化背景和渊源的街道进行了寻路体验等。团队以钟楼地铁站导向、钟楼地下盘道导向、钟楼公交站台导向以及钟楼附近的路牌导向为调研对象。通过对调研地的各种标识导向进行拍摄取样,绘制设置点分布图,记录标识牌的尺度、色彩等方式,了解标识牌设置的位置和种类,同时结合人流动向的分析与观察,发现缺失的功能性标识。在寻路体验过程中,加深对于街道的印象的同时,也在思考城市发展给这座古老的城市带来的什么,通过问卷调查、街头采访等方式,更加了解民众对于寻路的需求。
几天时间里,实践团队设计出了“城门印象”“大街小巷”“寻路”为主题的反映不同寻路内容的招贴;还有以钟楼地铁C出口为出发点,设计了至回民街以及钟楼公交站的两条不同游走路线上的标识导视牌和连接导向。实践活动不仅使同学们在软件操作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面对学业的态度也有了的一定转变,使实践活动成为专业学习的新起航。
手绘勾勒红色圣火妙笔抒情峥嵘岁月
——“红色记忆——绘本制作”社会实践团
2015年7月23日至29日,设计与艺术学院“红色记忆——绘本制作”实践团在革命圣地延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活动选题适逢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既对青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又结合专业特色展开实践。
团队先后参观了宝塔山、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及中央大礼堂等地。同学们通过详实的图片档案资料,珍贵的实物、逼真的蜡像等多种表现形式,了解革命历史,接受红色教育,并围绕红色主题展开作品的设计制作。实践活动的最后,团队带着自己设计制作的“红色记忆”系列产品及书法作品等来到延安八一敬老院对抗战老兵进行采访慰问,听革命抗战史,忆赤血爱国情。采访过程中,抗战老兵们提及当年热血青春,英勇抗战的场景时,仍旧神采奕奕。他们毫不避讳叙述着战场上的残酷,“参加抗战的时候,有过害怕吗?”老兵以铿锵有力的语气说道:“当兵不拍死,怕死不当兵。”短短的十个字,震撼人心。这流淌在血液中的激昂正是已经植入骨髓的军魂。
同学们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了抗战事迹,培养爱国情怀,又通过红色绘本制作及周边产品设计进一步提升了专业本领,真正做到了受教育、长才干。
(核稿:李晓 编辑:雷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