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新闻

延安啊,延安!

——青年教师“红色之旅”记者手记
2015-11-10 12:10 文/青教部 雷超 图/新闻办 宇文翔 方润泽 点击:[]

11月7日-8日,秋雨潇潇,列车窗外,沟壑支离的莽原,倔强挺立的酸枣树——北国深秋的原野褪去残妆,一派朴素萧瑟的壮美景色。列车内,参加由党委青年教师工作部组织的 “红色之旅”的20多名青年教师思绪起伏:我们是去寻根,还是去寻魂?抑或是找寻精神家园?大家的心剧烈地跳动着,不约而同地飞往同一个地方,那个令人魂牵梦绕、熟悉又清晰的耸立着巍巍宝塔、奔腾着滚滚延河的革命圣地——延安!



“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一下车,就有人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贺敬之的《回延安》。来到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门口,面对林伯渠、习仲勋、高岗等革命英雄的雕塑,大家纷纷脱帽行注目礼。在这里,大家全面学习了解了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壮大的艰苦历程,接受了一场生动形象的党史教育。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青年教师们重温了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十三年战斗、生产的光辉历史,珍贵的图文资料及革命文物把大家带回了万里长征、吴起会师、西安事变、山西会战、南泥湾垦荒、转战陕北等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人民军队的英勇顽强、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边区人民的无私支持、军民一家亲的血浓于水的感情……一幕幕感人场景,无不令人心生敬意、为之动容。近一个小时的讲解,大家神情肃穆,细心倾听,发自内心地敬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光荣伟大,感叹延安精神的光照千秋。在八路军缴获日军武器的展台前,一名工科背景的青年教师看得很仔细。他说,日军的“三八”大盖、重机枪、迫击炮等装备从工艺上看非常精良,反映出七、八十年前日本的工业已经很发达了,但展出的八路军的武器装备中只有大刀长矛、工艺粗陋的汉阳造、老套筒,武器装备之悬殊不可思议。在民族危亡关头,人民军队硬是用忠诚和意志将生死置之度外、和人民共进退打败侵略者,并进而赢得全国解放。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主要内涵之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重要构成部分,应该成为我们青年一代的精神文化体系最重要的思想资源进行传承和发展。



在杨家岭革命旧址,全体青年教师在中共七大会址前,举行了重温入党誓词仪式。庄严的中央大礼堂、鲜艳的党旗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之下显得格外庄严,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人面向党旗又一次庄重地举起右手:“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在参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革命家的办公室与住所前,一位青年教师说,“在物质极度丰富、文化多元发展的今天,多少青年人按捺不住内心的躁动,被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左右头脑而误入歧途,看到毛主席在如此简陋的办公环境下却写出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伟大论著,让人深思。在我们日常教学科研工作中,客观条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主观能动性。yl12311线路检测的教师发扬艰苦朴素的延安精神,用两台老虎钳办起五个工厂;在新校区建设发展的十年里,学校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秉承‘勤俭办学、艰苦奋斗’的‘老轻院精神’,实现了学校在历史上最快速、最辉煌的跨越式发展,这一切都是对延安精神最好的坚持和传承。”


来到枣园革命旧址的时候,金灿灿的阳光正照耀在革命英雄雕像前,远处的枣树上还有未掉落的大红枣,延安姑娘热心地为大家唱起民歌——“大红枣儿甜又香,送给咱亲人尝一尝,一颗枣儿一颗心,心心向着共产党”。走在延安城里,大家随时都会被人民群众的淳朴与热情所感染,作为革命圣地,这里的人民与党和军队有着浓得化不开的深情,每到一处革命旧址,老乡就会热情地为大家唱一段,“骑白马,跨洋枪,三哥哥吃的是八路军的粮”,“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咱中央红军到陕北”,“羊肚子那个毛巾哟三道道蓝,红军哥哥跟的是刘志丹”。那种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热情与高亢,让人满怀振奋与激昂。在文安驿古镇上的歌谱碑前,青年教师们也情不自禁地唱起了《东方红》:“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那是从内心汩汩流出的声音,是发自内心对毛泽东思想、对革命精神的崇敬。


     踏着习近平、雷平生等知青们曾经走过的道路,青年教师们走进梁家河村。沿着山路蜿蜒而上,沿途看到的淤地坝、土窑洞把大家的思绪带到上个世纪70年代那段战天斗地的火红岁月。在温暖又宽敞的知青窑洞里,大家一起摩挲着那盏曾在寒夜里照亮“后生”夜读的油灯,抚摸那杆在16岁的双手上磨出老茧的锄头把,听着梁家河乡亲们亲切地讲起当年那些“吃苦耐劳好后生”们接受人民群众再教育、敢叫荒山僻岭换新颜的奋斗生活:寒冬腊月里打淤地坝,知青们带头奋战,赤着双脚站在冰水里,腿冻的毫无知觉;攻克技术难关,知青带领乡亲们在村子里建成22口沼气池;挖水井、挑牛粪、种菜……艰苦的生产劳动和匮乏的物质生活中,青年人的精神却是斗志昂扬、乐观愉悦的。在这里,习近平、戴民等知青把情感和人生融进了梁家河的生产和发展中,用实干和奋斗书写了青年对国家、对人民最朴素、最真挚的感情。采访中,一位青年教师说,看到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生活和奋斗过的这一切,心头不能平静。我们是谁?我们为了谁?时代在变,但青年与人民的感情、青年的责任、青春怎样才能更充实,都可以从这里找到答案,“中国梦”、“科大梦”需要实干精神!我们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工作当然重要,但在理想信念上还是需要时时“补钙”,实现双“一流”的大学梦,需要我们的实际行动和精神动力。


一顶军帽、一声妈妈、数度落泪,延安红色教育新名片、历史舞台剧《延安保育院》将本次延安之行推向高潮。舞台剧讲述了抗战时期,烈士遗孤“小宏远”戴着妈妈牺牲前留下的八路军军帽被送到延安保育院,在革命战士、保育院妈妈的呵护下成长学习的故事,展现了抗战时期延安保育院的生动景象。当观看至“院长妈妈”为了保护小宏远而牺牲、“放羊大爷”为了保护小红霞而被日军杀害等情节,革命军民的无私大爱如清泉般涤荡着每个人的心灵。在第三幕保育院转战陕北时,保育院院长忍痛将自己的女儿小红霞留给老乡而带走别的孩子时,青年教师李文凤忍不住泪落如雨,她说,“有哪个母亲舍得丢下自己的孩子?院长用实际行动教会了我们什么是人间大爱,什么是民族大义,我们的思想也得到了淬炼与洗礼。师心也如慈母心,我们在工作中胸怀大爱,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努力做一名学生喜爱的好老师,我们就无愧于革命先烈的前仆后继、舍生取义。”

落日的余晖中,二十多名青年教师依依不舍挥别延安。与刚到来时的欢欣鼓舞不同的是,每个人的目光中多了一份坚毅,作为教书育人者,他们感受到了肩上的千钧重担。回首中,霞光万丈中的宝塔显得神圣庄严,延安城被铺上一层金黄的色彩,这是土地的颜色、河水的颜色、大地母亲最温暖的颜色。延安精神作为中国复兴之魂,承载着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光荣与梦想,联接着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家园,中国梦、科大梦、我的梦如此的清晰又绚烂。

红旗如此鲜艳,红旗永远鲜艳!
(核稿:方润泽 编辑:杜杨)

上一条:省科技厅来我校考察2016年度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拟立项项目 下一条:华中师范大学杨光富教授受邀来校作学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