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学校综合实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为贯彻落实“创新、开放、共享,学科、人才、质量”六大办学理念,经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最终审定,我校日前公布首批遴选的“青年拔尖人才”及“高水平博士人才”名单。为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营造“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氛围,开设【新进人才说】专栏,介绍学校新引进的高水平人才的风采,激励广大师生员工为实现建设综合实力位列省属高校前列、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贡献聪明才智。
“青年拔尖人才”王雪青
个人简介
王雪青,女,1986年生,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9年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随后免试保送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多相流动力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硕博连读。师从郭烈锦教授(国际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IRCRE)主任,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从事微生物转化纤维素类生物质及有机废水并同时制氢的研究。博士毕业后,2016年作为“青年拔尖人才”选聘进入yl12311线路检测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RSC杂志审稿人。
来校感言
非常感谢yl12311线路检测给予我的良好教学科研平台和机会。我愿切实有效不遗余力地奋斗,不断追求卓越,做一个合格的教师和科技工作者。为学校的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工作学习经历
2005/09 - 2009/06 西安交通大学 生物工程 工学学士
2009/09 - 2015/03 西安交通大学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工学博士
2016年起,副教授,yl12311线路检测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
研究领域或方向
主要研究领域为微生物转化纤维素类生物质或有机废水并同时制氢的研究,以实现废物回收利用、能源供应与环境保护等三重目标。以纤维素类生物质或有机废水为原料,以生物制氢为目标,采用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手段,通过对微生物新陈代谢途径的改造,研究微生物制氢过程中的关键化学和生物问题,揭示和解决影响及制约微生物制氢工程化应用的技术瓶颈问题,形成可持续、稳定、规模化生物制氢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质资源化,废水资源化及生物能源技术。
主要学术成果
研究生期间,总共发表SCI论文8篇(均为JCR 1区),其中2篇一作;一作发表会议论文8篇,其中一篇荣获“优秀论文奖”;多次参加国内外高水平会议,并作口头报告;申请专利一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两项,负责研究报告及总结报告的撰写,多次参加973项目的执行会议,向专家讲解实验平台和研究成果,并代表子课题作项目汇报工作。
代表性论文:
[1]Xueqing Wang, Honghui Yang Yang, Zhang, Liejin Guo. Remarkable enhancement on hydrogen p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Rhodobacter sphaeroides by disrupting spbA and hupSL gen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4, 39(27), 14633-14641(SCI: 000341897500015).
[2] Xueqing Wang, Honghui Yang, Chao Ma, Liejin Guo. Enhanced photosynthetic hydrogen p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Rhodobacter capsulatus by deactivating CBB cycle and cytochrome c oxida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4,39(7):3176-3184 (SCI: 000331917400014).
[3] Xueqing Wang, Honghui Yang, Zhang Yang, Liejin Guo, Remarkable enhancement on hydrogen p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Rhodobacter sphaeroides by redox and pigment regulation. The 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lean Energy, Istanbul, Turkey, June 8-12, 2014, oral.
科研项目:
[1]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微生物光电化学系统制氢的规律及机理研究”,2013.01-2015.12,No. 21206133
[2]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2:“光合细菌电子传递链的增强表达对其产氢性能的影响机理研究”,2014.01-2016.12,No 51308452
[3]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1:“草本能源植物培育及化学催化制备先进液体燃料的基础研究”-解聚产物催化制氢的基础研究,2014.01-2016.12,No. 2012CB215300
“青年拔尖人才”段超
个人简介
段超,中共党员,1985年生,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8年毕业于yl12311线路检测造纸工程学院,就职于广东理文造纸有限公司工作一年半。2011年考取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研究生。2013年进入天津科技大学,跟随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倪永浩教授进行博士深造,期间前往加拿大UNB大学进行为期一年半的博士访问。2016年6月博士毕业后,作为“青年拔尖人才”选聘进入yl12311线路检测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来校感言
感谢母校对我人生最重要阶段——本科的培养。阔别母校八年,感受到母校这些年来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对人才的重视。现今以老师的身份回归母校,并将竭尽全力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为母校在争创“双一流”的建设中添砖加瓦,并与母校共成长!
工作学习经历
2004/09-2008/06 yl12311线路检测 轻化工程 学士
2008/07-2009/12 广东理文造纸有限公司
2010/09-2013/06 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 制浆造纸工程 博士
2013/09-2016/06 天津科技大学 制浆造纸工程 博士
2014/05-2015/11 加拿大新布伦瑞克(UNB)大学 化学工程 访问博士
2016起,副教授,yl12311线路检测轻工科学与技术学院
研究领域或方向
主要研究领域为纤维素纤维(溶解浆)生物酶法改性提升纤维反应性能的机理及应用研究。目前主要从事纤维素纤维功能/复合材料研究,主要包括纤维素溶剂开发,天然纤维素及再生纤维素功能化改性研究。
主要学术成果
近3年,总共发表SCI收录的文章9篇、影响因子IF大于3的一区文章8篇,其中第一作者4篇,第一作者影响因子总和16,包括Bioresource Technology、Cellulose等。
代表性论文:
[1] Duan, C., Li, J., Ma, X., Chen C., Liu Y., Stavik J. & Ni, Y. (2015) Comparison of Acid sulfite (AS)- and prehydrolysis kraft (PHK)-based dissolving pulps. Cellulose 22(6): 4017-4026.
[2] Duan, C.,Long,Y.,Li,J.,Ma,X.,& Ni,Y. (2015) Changes of cellulose accessibility to cellulase due to fiber hornification and its impact on enzymatic viscosity control of dissolving pulp. Cellulose 22(4): 2729-2736.
[3] Duan,C.,Verma K S.,Li,J.,Ma,X.,& Ni,Y. (2016) Viscosity control and reactivity improvements of cellulose fibers by cellulase treatment. Cellulose 23(1): 269-276.
科研项目:
[1] 参与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15万吨/年碱性过氧化氢化学机械制浆全过程废液零排放技术与示范,2012/06-2013.03(已结题)
[2] 参与加拿大亚特兰大创新基金(AIF)国家级项目:Use biotechnology (enzyme) to modify the properties of cellulose(生物酶处理技术提高溶解浆性能的研究),2014.05-2015.10(已结题)
[3] 参与加拿大新布伦瑞克省创新基金(NBIF)省级项目:Improvement of Cellulose Properties from the Pre-hydrolysis Kraft and Sulfite-based Dissolving Pul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预水解硫酸盐和酸性亚硫酸溶解浆制浆工艺改进研究),2014.06-2015.10(已结题)
[4] 参与加拿大Mitacs国际留学生合作项目:Improvement in paper tissue production: Wet strength and stock preparation(改善卫生纸湿强性能及备料工段工艺的研究),2015.08-2015.12.(已结题)
研究生期间,2次获天科大优秀研究生奖学金,参加在加拿大PAPTAC在蒙特利尔和多伦多举行的国际会议,并作会议报告。
(核稿:崔楠 编辑:杜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