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上午,应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和科技处邀请,华东师范大学王格慧教授、中科院生态中心刘倩研究员、北京大学陆克定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诚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孔少飞教授、浙江大学李卫军研究员做客我校“前沿科学报告”,环境学院及其全国其他兄弟院校、科研院所师生共计6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会议由环境学院陈庆彩教授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盖鑫磊教授主持。
王格慧教授指出,现有模式存在低估水溶性有机物(WSOC)气固分配系数,导致对WSOC模拟存在很大的偏差。基于对崇明岛WSOC气固分配机制开展高时间分辨率观测,发现温度和相对湿度是气固分配的重要影响因素,高相对湿度条件下,氨气对WSOC气固分配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同时氨气还可以通过促进硝酸铵的形成增加气溶胶含水量和降低颗粒相酸度来促进SOA液相生成。
刘倩研究员以“大气PM2.5关键毒性组分的暴露分析与溯源”为题进行报告,他指出,PM2.5中重要毒性组分磁性纳米颗粒能够通过机动车尾气和燃煤飞灰进入人的体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他强调,目前我们对大气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赋存和归趋的认识非常有限,应当意识到当前疫情和新能源革新背景下带来的潜在环境风险。
陆克定研究员认为,北京冬春季光化学烟雾是一种和洛杉矶光化学烟雾(夏季)相似,但是有具有不同特点的光化学污染过程,其关键反应过程与典型的夏季光化学烟雾污染显著不同。冬春季光化学烟雾污染过程中氧化剂(如自由基)的来源仍不清楚,一些初步的分析认为可能是由活性含氯化合物光解、活性含氮化合物光解以及臭氧烯烃反应等产生。
刘诚教授指出,污染气体和温室气体同源排放,我国排放源存在种类繁杂和分布不均的特征,利用当前地面监测网络或传统中等光谱分辨率卫星难以对我国痕量气体的时空变化进行全方位的掌握,采用靶向成像遥感、无人机超光谱遥感、超光谱水平遥感的应用能够实现对排污口排放强度的量化、工业园内高值区的精准定位以及平面分布特征的精确评估。
孔少飞教授围绕中国民用燃料燃烧高分辨率物种排放清单的构建进行了报告。他指出,民用燃料燃烧是一类用量大、分布广且十分重要的大气污染源,高时空分辨率物种清单的构建可以为大气化学数值模拟、空气质量预警预报、减排效果评估优化以及生态人体健康防护等方面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
李卫军研究员表示,黑碳光吸收增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其中老化造成光吸收增强是导致不确定性的重要原因,针对以往模型过于简化、无法基于真实黑碳形态和混合结构进行模拟的问题,他的团队开发了黑碳气溶胶单颗粒的新三维建模工具,为黑碳光学特性模拟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支持。
六位专家的报告内容丰富,开拓了广大师生在相关研究方面的科学视野,使大家受益匪浅。
新闻小贴士:
王格慧,华东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重点项目等课题20余项。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刘倩,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获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基金委优青等人才项目资助。获科学探索奖、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CAIA奖特等奖、MIT TR35 China等奖励。
陆克定,北京大学研究员,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和环保部青年拔尖,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金奖等。
刘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金奖等。
孔少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湖北省大气复合污染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评审专家。荣获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中国气溶胶青年科学家奖,入选湖北省青年讲师团。
李卫军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曾获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Scientific reports和Atmosphere杂志编委、Geoscience Frontiers主编、Journal of Environment Sciences青年主编。
(核稿:王念东 编辑:郭姗姗)